來源:北極星電力新聞網 2013年1月15日
近日,全國多個城市霧霾來襲,讓PM2.5污染的話題重回到公眾視野,也讓火電市場對有關“美麗中國”的投資藍圖再添一份遐想。
據了解,在環保部擬定的全國范圍內PM2.5監測的“四步走”戰略穩步推進之余,PM2.5污染問題將進入到污染源控制階段,工業煙粉塵治理成首要任務,這意味著又將開啟一片新的投資藍海;此外,隨著火電廠脫硫、脫硝全面推進,在國際汞公約談判形成的倒逼效應下,火電廠煙氣脫汞問題也將于今年正式提上環保部議事日程,火電廠煙氣治理產業領域將有望再收政策利好。
火電廠煙塵和廢水排放數據披露猶抱琵琶半遮面
對于火電行業來說,節能減排的考核項目主要是“四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和廢水。整理發現五大發電集團下屬14家上市公司,僅4家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并公開污染物排放數據,信息披露情況不容樂觀。具體來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信息上市公司披露相對充分,而煙塵和廢水的排放數據十分欠缺。
大力投入和制度的保障使得大唐發電數據信息披露不僅最全且成績顯著。2004年初至2008年底,公司累計投資27億元人民幣,完成所屬19家火電企業共58臺火電機組的脫硫等環保設施的安裝,率先在全國大型發電企業中實現脫硫裝備率100%。2012年,大唐發電組織編寫了《大唐國際火力發電企業生產環境保護評價標準》。據公司負責人介紹,這是目前火電企的獨一份,《標準》不僅詳細列出了各項核查指標(包括專項資金、技術監督、脫硫績效管理等),還列出了核查內容、核查方法、標準分和扣分標準,總的評價項目達37項之多。此外,獨特的考核制度設計也是優秀成績的保證,跟很多企業類似,大唐國際對廠長也是采取績效考核的方式,主要包括人員安全、生產經營等方面,不同的是,大唐國際的標準中大大提高了環保考核比例,在生產經營中占了約50%的份額。
市場分析指出,“十二五”期間,PM2.5治理和火電脫汞兩大領域產業化進程的提速,僅在相關的技術設備領域就將為“美麗中國”戰略再擴充千億元的投資版圖,前景可期。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醒,PM2.5治理和火電脫汞是一個長期及系統工程,相關公司的受益需要時間。
PM2.5治理提速被倒逼
“PM2.5數值爆表,凸顯目前我國PM2.5防治不能僅僅滿足于完善PM2.5監測網絡”,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廢氣凈化委員會一位專家表示,去年以來我國開始全面推行PM2.5監測“四步走”戰略,提出到2015年末全國設縣城市要基本實現PM2.5監測網絡覆蓋,這只是PM2.5防治總體布局的一部分,從近期形勢來看,PM2.5污染源頭控制和治理必須提上日程。全國城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臺顯示,截至1月13日零時,在全國74個監測城市中,有33個城市的部分監測站點檢測數據超過300,即空氣質量達到了嚴重污染。一時間,PM2.5問題再次成為全社會熱議的焦點,在微博平臺上,與上述專家觀點相似,不少網友發出了“必須加快PM2.5治理,還城市一片藍天”的呼吁。
事實上,早在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環保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辦公室副主任溫香彩曾指出,PM2.5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其重點不僅在于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對于釋放PM2.5的工業污染源的監測及治理也是重要環節。去年10月底環保部印發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強化工業煙粉塵治理,大力削減顆粒物排放。在《規劃》擬定的八大重點工程項目中,與PM2.5工業污染源控制相關的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業煙粉塵治理位列前三位。
據悉,隨著《規劃》的落實,這些重點工程項目將成為PM2.5治理的重點抓手而加速推進。值得注意的是,《規劃》中列出的“十二五”期間空氣質量改善指標中,工業煙粉塵削減比例為10%,僅次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而位列第三位。溫香彩指出,此次PM2.5嚴重化,一方面將加速全國各城市PM2.5監測網絡的覆蓋,以便提供即時性的監測數據;另一方面,將倒逼PM2.5防治系統工程全面進入到污染源治理領域,相關行業領域廢氣處理將進入深水區。
王志軒:要解決剩下15%火電脫硫問題成本相當高
如何理性地看待PM2.5嚴重超標?如何科學地治理PM2.5超標?1月14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就此接受了記者專訪。王志軒表示,在PM2.5問題上,不能憑感覺說事,而應該理性分析,找出造成PM2.5超標的最大的污染源,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其實,早在10年前王志軒就開始關注這方面的課題。他從事的工作大多與環保節能有關,承擔過10多項大型火電廠環境影響評價、污染物治理一線技術工作。
因此,在2011年底公眾熱烈討論PM2.5時,王志軒就感到由于缺乏對PM2.5的正確認識,很多言論和行為其實都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非但于事無補,反而產生了更嚴重的后果。因此,他當時就撰寫了《霾、PM2.5和電力》一文,澄清認識上的偏差,特別是對于電力行業的誤解。
王志軒就如何理性客觀對待PM2.5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議。“首先,是對于PM2.5的監測內容,里面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各占多少比例,監測部門要做出權威解釋。這個是老百姓無法測量的。”“PM2.5是一種復合型污染物,不是電廠排出來的煙塵就會直接變成PM2.5。這些方面,我們要對PM2.5的形成做科學認識的普及。”王志軒介紹,事實上,二次離子轉化要比一次性離子直接形成大得多。
汽車尾氣排放的未完全燃燒的碳粒,還有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等環境自身的一些因素都是形成PM2.5的重要污染源。“比如,建筑工地的大型車輛,一輛車就比得上幾十上百輛普通小汽車的排放量。這是有事實依據的,加拿大曾經做過這方面的分析調查。”第二個要做的工作就是查清楚形成這些污染的最大的污染源來自哪里,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是環境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如果是人為因素,那么是屬于機動車尾氣排放還是燃煤或者揮發性有機物?這還不夠,還必須更細分,比如是哪一類的機動車。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由此,王志軒發現造成PM2.5超標的關鍵節點,應該是粗糙的燃燒方式以及在污染控制上的低端技術。“比如居民散燒、柴油車輛,建筑工地的大型車輛,小燃煤鍋爐、路面燒烤等,這些地面源才是產生的主要因素,他們對霾的形成的‘貢獻’要遠遠高于電廠高架源。”王志軒說,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并不能真正達到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本質上講,PM2.5是空氣質量問題,是能源消費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消費總量的問題。”比如供暖這件事,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集中供暖顯然比居民散燒更為環保,形成的污染也更少。“電廠用煤量占到一半,但排放的污染物卻不到20%。”王志軒說。
據悉,目前我國電廠的脫硫率已經達到了85%,而美國只有50%。王志軒說,“要解決余下的15%的脫硫問題,成本會相當高,很難做。但如果拿出其中經費的十分之一來解決那些最大的污染源的問題,效果顯然會更好,事半功倍。優先解決最大的污染源的問題,這是解決結構性問題的關鍵所在,不能本末倒置。”